

9月29日下午,秋日暖阳倾泻在鸿德明镜湖上泛起波光粼粼,一阵清越悠扬的古筝声在湖畔响起,随后,32位身着素雅服装、身披鸿德师生剪纸云肩作品的女生,手捧朱红福字剪纸,分别从明镜湖两侧的垂柳荫下缓缓走出,她们的步履与古筝旋律丝丝相契,伴着灵动的韵律,教育系“剪纸匠心蕴风华 非遗古韵迎国庆”主题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学院副院长刘兴旺出席活动。


湖畔围观师生响起阵阵掌声。随后,“剪纸匠心蕴风华 非遗古韵迎国庆”主题活动特邀嘉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国中外艺术教育联合会会长吕敏发言。她讲到, 剪纸是小技艺, 却藏着中华儿女的大情怀。 今天我们在国庆前夕以剪纸为载体开展活动, 既是让大家感受非遗的魅力, 更是希望年轻一代能从传统技艺中汲取文化自信, 把“ 匠心 ”融入学习与生活, 让非遗在校园里“活”起来、传下去。

紧接着,教育系主任李凤清讲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希望通过这样生动的“非遗教育实践课”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未来走上讲台后,能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带到更多孩子身边,让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同时,也想借剪纸这一“指尖艺术”,向祖国传递我们的祝福,愿祖国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发言结束后,师生们围在明镜湖木质平台上的长桌旁,在吕敏老师的带领下,教育系师生共同开始剪纸创作,并将最终作品粘贴在剪有“剪纸匠心蕴风华 非遗古韵迎国庆”的长卷轴上。 红色的剪纸在秋日阳光与湖水的映衬下格外鲜艳, 成为校园里一道兼具文化韵味与节日气息的独特风景。而这一件件点缀活动开场的剪纸云肩,背后藏着提前一天的匠心筹备。

9月28日下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国中外艺术教育联合会会长吕敏带领鸿德师生开展剪纸云肩制作活动。 现场, 吕敏结合传统云肩的对称美学,讲解纹样设计思路,手把手指导吉祥图案的剪刻技巧。


同学们围在一起, 本就熟悉剪纸技艺的鸿德学子迅速掌握了云肩制作技巧, 指尖的红纸在光影里, 慢慢显露出非遗技艺的雅致韵味。最终,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剪纸云肩诞生。

9月28日上午,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教育系还举行了“非遗赋能高校 美育浸润行动”专题研讨会。参会人员既有深耕非遗领域的各级传承人,也有专注非遗保护的研究学者,更有扎根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多元力量围绕主题从技艺传承到理论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展开深度对话。不同领域的与会人员各展所长,让研讨会的交流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这场跨越两日的非遗主题活动,以纸为媒、以剪为笔,不仅让鸿德校园的国庆氛围多了几分古韵与温度,更让非遗技艺从“书本”走进“生活”,从“传承者”传递到“继承者”。当师生们举起缀满共同创作的长卷轴时,红纸上的文字不仅是对祖国的祝福,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它见证着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也承载着教育系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预示着这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将带着这份 “剪纸匠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让非遗之美在代代相传中,始终与家国同行、与时代共振。
编辑:杨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