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8年的野外岩画调查,我们复核和发现岩画山84座,整幅岩画约5600幅,单体岩画约12400个……《赤峰岩画》中的图片、数据等内容均来自田野调查,其中大部分资料为首次公开。”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在《赤峰岩画》图书首发式上讲到。
3月15日,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举办《赤峰岩画》图书首发式暨交流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科学出版社、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峰文博院等单位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雪玉主持。
(截图源自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赤峰岩画》由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院长周玉树教授和学院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得到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古代岩画,为研究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民族融合与迁徙、文化艺术形态的演变等相关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首发仪式上,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院长、《赤峰岩画》主编周玉树致辞。他讲到,《赤峰岩画》的整理出版,旨在助力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文明化进程,帮助研究者深入挖掘岩画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更好地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希望通过《赤峰岩画》的整理出版,能为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尽一份力。
在随后的交流研讨中,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书记乌恩奇盛赞《赤峰岩画》的出版发行。他讲到,《赤峰岩画》不仅极具文献价值、考古价值,也为助力探寻中华文化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个地域性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各地域、各民族都做出了贡献,共同书写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怀抱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做出积极贡献。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教授魏坚讲话。他讲到,《赤峰岩画》系统整理了岩画分布、数量、环境位置等基本数据资料,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赤峰岩画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对岩画的传播、交流、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北方岩画研究所继续深入研究好、展示好岩画研究成果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内涵,进一步推动赤峰岩画的深入研究和历史信息的扩展。
在研讨会上,科学出版社编辑周賙,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于永,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红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党郁、赤峰文博院院长陶建英、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乌力吉等专家学者依次交流发言。
研讨会之后,还举行了赠书仪式。
编辑:陈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