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校友会注册系统 手机版

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表时间:2020-01-06
浏览次数:14374
字号 【   关闭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是2008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教发函〔2008〕149号)设立的独立学院。建校以来,在“立校为公、执教报国”办学理念指引下,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建设平安校园”“加强内涵建设”和“国际化办学”为工作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院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6%以上,居自治区高校前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称号。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为主,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重点为内蒙古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让学生既要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上岗就能上手。

(二)专业设置

学院依据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目前设7个系,24个本科专业。7个系:人文系、外语系、工程管理系、财会系、艺术设计系、影视艺术系、经济管理系;24个本科专业:学前教育、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英语、工程管理、物业管理、土木工程、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摄影、金融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保险学、广播电视学、绘画。

(三)学生规模

学院截至2019年9月有全日制在校生11666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297人,全日制专科生337人,留学生3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96.84%。

(四)生源质量

2019年,学院招生计划为2850人,录取2844人,报到注册2775人,报到率97.57%。其中区内录取2660人(本科2485人、专科175人),区外录取184人(本科165人、专科19人);师范类专业录取695人,非师范类专业录取2149人;男生657人,女生2187人,男女比例约1:3。

2019年录取分数线明显高出往年,整体生源质量良好。2019年度学院录取分数文科考生最低 441分,最高483分;理科考生最低352分,最高426分;汉授美术类考生最低分275分,最高分396人;汉授编导类考生最低分380分,最高分435分。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引进、培养、稳定”并重原则,采取积极措施,使师资总量增长相对稳定,质量逐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潜心育人的师资队伍,从而有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院现有专兼任老师741人。专任教师595人,其中教授68人,副教授118人,副高以上职称者占专任教师的31.26 %;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硕士学位31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54.45%。外聘教师14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06人,占比72.6%。按教育部规定的当量折合后,学院生师比约17.56:1。学院本科生11297人,生师比16.9:1。

2.师资队伍培养

按照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制定了师资培养计划,以提高师资质量。一是学历提高计划:每年选送1-2名优秀教师到国外深造;鼓励在职教师报考研究生,学院按所交学费的50%予以报销。二是重点培养计划:选拔50名左右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其中,选拔10-15名专业带头人和15-25名骨干教师通过3-5年的重点培养,达到副教授水平。三是人才引进计划。计划每年引进20名左右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硕士研究生、留学回国人员及外籍教师来院工作。

此外,学院从德、能、勤、绩四方面对教师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评价。具体到业绩考核,教务处根据高校教师科研、教学、社会服务职能具体设计指标体系,采取每年两次在教学检查中进行学生民主测评和教学单位测评的方法,综合分数后进行排名,考评结果与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直接挂钩。教师的绩效考核极大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经费投入

在科学统筹规划下,学院按照“优先保证教学运行,逐年提高教学投入”的方针,把教学经费投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本学年,学校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图书期刊资料购置、信息化建设、教学实践与实习、教材建设、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基本满足了学院教学的需要。其中,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1559.78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530.25元。

(三)基础设施

学院按照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学校,办学条件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求。2018年,学院占地104.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1919平方米,有教学楼、宿舍楼、餐厅、运动场地及休闲场所;建有多个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舞蹈室、钢琴室、编辑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及利用情况良好。

学院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计17.96万平方米。为满足实践教学,学院开辟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良好,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求,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能基本开齐,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2018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20万元,总值达到538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为5095元。

2018年,学院图书馆总计藏书量为106万余册,生均图书102.9册/生,重点考虑学院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同时注重在校大学生兴趣的广泛性。2018年试用开通软件通、智课考研、四六级英语视频、高教社考研、计算机等级视频等网络课程,图书馆开放9个图书借阅室,1个报刊阅览室,共接待读者12万人次(其中有效读者3万人次)。同时,图书馆兼具特色化接待功能,校史馆、中国历史北纬40度震荡弧馆、马苏德馆、珍藏馆等已成为师生及兄弟院校了解学院的窗口,完成校级大中型接待30余次,并得到校内外各届来访人士的好评。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培养方案

学院实施2016年版人才培养方案。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在继续保持实践课学分比例均不低于总学分的40%和选修课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50%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从实施情况来看,学院各专业认真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设计教学,严格按照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较好,学生普遍比较满意。

(二)专业建设

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对原有的专业进行调整优化,合理确定了各专业的办学规模,并强化专业建设,加快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学院开设有24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管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工学和经济学6大学科门类。

学院注重加大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力度,以保证办学质量。在专业设置方面,认真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积极开展对具备办学条件和符合学院发展定位的新专业的申报工作。根据学院发展实际,2018年新增电子商务和保险学2个专业;2019年新增广播电视学、绘画2个专业。

学院不断巩固和扩大优势专业在区内和同类院校的影响,提高优势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强化英语、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不断建设,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提升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建设

学院的教学工作紧抓专业内涵发展,本学年以专业核心课建设为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学院根据各专业学位授予要求,将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对专业人才培养有重大影响、富有专业特色的那部分课程确立为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各专业以学生今后的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及课程内容,既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又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或创业做了准备。

本学年,学院提出将教学大纲建设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学院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教学内容不得存在任何政治性、思想性问题。目前,全院24个本科专业正在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248门,截至目前,已完成200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论证和审核。

(四)教材建设

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材选用和建设规划。在教材选用方面,严格按照任课教师申请、开课部门审核、教务处备案的程序进行;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并且将教材建设激励政策纳入学院科研奖励办法中。

本学年共选用教材731种,共计14.21万册。优先选用国家指定教材,其中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占90%以上,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占90%以上,保证了教材的质量。2018年,学院教师参编和自编教材17本,均用于教学当中。

(五)教学改革

1.加强并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

本学年,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为强化党的领导,强化理论武装,抓好思想引领,抓好教师队伍,召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座谈会,并制定《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与培养方案》,聘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出台教师队伍培养措施,有力推进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同时,严格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一步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学教案,以推门听课的形式,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学院为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充分考虑培养方案稳定性和延续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了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以岗位对接为目标,选定并重点讲授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性、基础性的课程知识,并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能等新的教学内容,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基、以职业导向为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把学生由“课堂被动性接受”逐步引导为“全过程主动性参与”,实现“教、学、评、展”一体化。

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推行“模块考核、过程考核、多样考核”,变终结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结合考核,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融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进一步加强美育教育,提高美育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积极开展美育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美育工作小组,颁布了促进美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加大了美育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了学院美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采取“公共课+专业课”“任选课+限选课”的方式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在开设《岩画艺术鉴赏》《古典诗词欣赏》《中外声乐作品赏析》《影视文学赏析》等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各系根据各自的专业特征开设和完善了专业类美育选修课,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此外,学院鼓励教师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创新学院美育教育教学模式,提高美育教育教学水平。

4.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加大合作共建力度

根据市场需求、专业对接、课程融合的特点,学院部分专业与校外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教师队伍、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共同组织和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进一步加强实践课建设和劳动教育

实践课的学分比例达到总学分的40%以上,各专业深入调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建立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教学实验与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加入了生产劳动环节,学分为1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形式完成,累计劳动时间满1周(约40学时)获得1学分。

(六)课堂教学

学院引导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融入教学之中,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院要求授课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要进一步严格课堂纪律和教学要求。本学年在所有授课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者占授课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学院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倡导教师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教学式、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由教师单主体变为“教师+学生”双主体,通过听课、查课、访谈、查询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档案、分析各系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形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总评价,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在原有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对公共课、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力度,对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体育选修课门类、“两课”教学等必修课给予重点关注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部门或任课教师解决。本学年开设了课堂面授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35门公共选修课,全院选课达到25000多人次,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选课需求。

在课程考核方面,学院针对课程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用了开卷、闭卷、机考等考核方式。将学生学习过程的出勤情况、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测验、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按照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成绩×60%的计算方法,综合评定最终成绩。学院高度重视考风、考纪工作,加强考试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专门成立了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排、监督、检查学院考务工作。

(七)实践教学

现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课比例确定为不低于总学分的40%。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公共实践课与专业实践课,其中公共实践课包括计算机、体育、军训等,共10学分,约占总学分的6—7%;专业实践课包括实践教学与实训课,实践教学包括实(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答辩等,共20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2—14%;实训课包括实验课、技能训练、现场教学等,共30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7—21%。

在教学实践中,学院主动与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及社会企业联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拉近学生所学与未来岗位需要的距离。并采用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利用寒暑假有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学院进一步探索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对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方法;对部分技能型课程采用观摩考试、过程记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教学效果。本学年,学院继续拓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了校园电视台、校报、青年传媒中心等3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外与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学生实训、技术研发和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综合性“产学研用”基地,努力实现学生带薪实习以及实习就业一体化。

(八)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出台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毕业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规定,强化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过程指导、答辩、成绩评定、作假行为处理、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核等各环节的过程监控与管理。特别是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范围、难度、份量等加大指导力度。此外,学院加大论文查重力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九)国际合作教育

学院目前与8所韩国学校、5所巴基斯坦学校、4所非洲学校、2所英国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从2012年始开设韩语选修课,约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韩语课的学习,已经有20余名毕业生赴韩学习,目前有部分学生正在咨询和办理赴国外学习深造的相关手续。学院自2010年招收来自多哥、科特迪瓦、加纳、利比里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近年,学院与巴基斯坦相关学校联系频繁,合作教育初见成效。目前与巴基斯坦阿奇森学院、巴基斯坦现代国立语言大学及NUML大学达成教师交换和学生交流项目的协议。自2016年9月开始,学院先后共接受四批巴基斯坦政府资助的汉语言预科学生,2017年正式成为巴基斯坦政府与中国五所合作院校之一。

(十)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在完善现有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创业课程为第一课堂,以创业实践、创业大赛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形式。学院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开设《创新与创业》《人才学》《大学生创业基础》《市场调研与策划》等公共课程,配合“挑战杯”“创青春”“中国创翼”“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拓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利用各种平台为学生做好国家及自治区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创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本学年,学院共有60人参加创业培训,全部取得创业培训证书(SYB),为毕业生创业奠定了基础。学院与北京职航创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落实落地条件。目前,学院共有29个创业项目通过路演、选拔入驻基地。同时,学院积极参与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培训,力争组建一批有活力、敢创新、精业务的专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院始终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学院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育人机制。强化以教学工作为核心,重视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把教学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学院领导干部及教学单位负责人每周一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始终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结合,继续完善教学管理组织协调系统、院系两级检查系统、系内教师评价系统、师生双向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系统等四个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监控,效果明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稳定教学秩序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学院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学习深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不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充实到教学管理岗位,建立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学管理人员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质量监控

学院继续实行教务处、各系分级实施教学管理工作,聘请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教师组成督导小组,实现督教、督学、督管。每学期由教务处组织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如实反映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反馈给各系及任课教师,以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同时,授课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学风、教学设备状况等反馈到学院相关部门,及时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学院严格执行教学检查制度,教务处协调各系对教师开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日历、授课班级的教学日志、教务处每周一次的“查课”报表、不定期对教师的上课情况等进行抽查,加强了对各系日常教学秩序的管理。

学院每学期都组织期中教学检查。在教学检查过程中,专门成立教授督导组,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到各专业进行监督指导。从教师备课、教案撰写、课堂教学安排、实践教学、课后辅导等多个方面与年轻教师进行交流指导;对各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大纲进行审查,并提出调整方案,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院还建立了听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各方面的调控和监督,有效地保证了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基本状态分析利用

学院一直坚持对教师采取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教学督导评教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务处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了网上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估。各系组织教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教学督导对任课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对于学院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教务处及时与各部门沟通并加以解决,对于涉及全院性及教学基本运行等问题,教务处整理后提交院务会研究解决。对每位教师的评估结果,以口头或书面、个别交换或公开发布等形式反馈到教师本人,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质量改进

通过对教学质量信息状态的分析,学院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加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了对教学及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提升了教学和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在增加专业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逐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大对新增专业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以专业核心课建设为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供学生选修。在教材建设方面,除选用好教材外,鼓励教师积极主编或参编国家规范教材。在授课能力方面,学院通过教学技能大赛,促进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和强化基本功训练。在教学设施方面,学院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检查教学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充分调研各系的教学设备需求量,对老旧损坏设备及时报修与维护提出研究和制定现代化的设备管理办法,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设备利用率和提高设备保护率。在实习、实训与“双创”方面,学院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采取专家讲座或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加强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学习成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院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在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对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行普查。了解学生对学院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及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情况。经过统计分析,本学年,学生的学习满意率达到95%以上,表明学生对学院的教学质量整体比较满意。

(二)应届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情况

2019届学生共计2314人,毕业2292人,毕业率为99.05%;毕业生中2261人获得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7.71%。

(三)学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9届毕业生中有3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学前教育专业6人;新闻学专业3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5人;英语专业7人;工程管理专业2人;会计学专业2人;审计学专业2人;财务管理专业4人;环境设计专业1人;美术学专业1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人。其中,23人考入区内高校,12人考入区外高校。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英语、学前教育、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土木工程、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动画等16个专业中。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继续实施“学院为主导,以系为主体,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体制,在稳固提高就业数量的同时,着力提高就业质量。

截止2019年8月31日,学院2019届毕业生共2292人,初次派遣2158人,就业率为94.15%,其中签订就业协议1550份,占就业总人数的71.83%;签订劳动合同14份,占就业总人数的0.65%;其它就业59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7.53%。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8年位居区内高校前列。

六、特色发展

(一)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效果初显

自治区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于2016年底发布《关于公布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名单的通知》(内教高函﹝2016﹞107号),学院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学院自成为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以来,积极稳妥地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转型工作顺利进展。一是以“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转型工作指导思想,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院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使学院在转型中谋发展、在转型中谋提升;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合理确定各专业的办学规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建设,加快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三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二)国际化办学特色显著

学院国际化办学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校园文化国际化。在师资聘任方面,学院近年聘有英国、法国、美国、荷兰等来自10多个国家的20多名外籍教师,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有益补充;在留学生接收方面,学院自2010年招收留学生以来,先后接收了来自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巴基斯坦留学生150余名。学员目前留学生32人。自2016年9月开始,学院先后接收四批巴基斯坦政府资助的61名汉语言预科学生,成为接收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项目留学生的高校;在学生和师资输出方面,学院先后有60余名毕业生和教师赴巴基斯坦、韩国、英国等国家留学和执教。此外,学院与英国特兰尔足球俱乐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合作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和内蒙古地区足球教练培训项目,该项目受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学院国际化办学的逐步深化,学院的多元化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三)实践教学突显优势

学院注重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积极建设校内实践园地的同时,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园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动手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校外的实习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既满足了全院师生教学和实践的需求,还为校外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本学年,学院加大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有选择性地“嵌入”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乃至就业有突出帮助作用的职业证书和技能证书的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带领学生“走出去”的教学模式,部分实践类课程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在实践环节教学时走进企业,采用集中式教学,由校内教师和企业遴选制导师共同在一线完成,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初现

学院提出“自主创业光荣、劳动打工光荣、合法赚钱光荣”的口号,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以各类文体活动为依托,开展了“挑战杯”“建筑设计大赛”“艺术设计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意竞赛。支持学生成立了“创新创业社团”,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大了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多次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或在校生做讲座,发掘和树立了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成绩明显

学院科研工作逐步步入正轨,每年的科研经费以100万元为基数逐年递增。同时,学院还制订了积极有效的科研奖励办法,以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升全院的科研水平。

学院继续按照“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开展科研工作。学院的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率先在内蒙古高校开设《岩画艺术鉴赏》大学生公选课,目前累计已有4000余名本科生热选此课。学院与当地文博部门配合,共同发现了红山、恒山、大青山三处岩画遗址群,受到国内外岩画专家的关注。学院在国内率先发现研究中国“三皇”“蹴鞠”“火神”“初始文字”岩画,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学院发起并实施翻译出版《世界岩画名著丛书》计划,目前部分著作正在翻译出版阶段。学院的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现已完成译著二部,其中《首脑之间》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交流水平,学院自2013年起,每年开展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月”,截止目前共开展讲座200余场。本学年,第五届学术交流月开展讲座45场,并将“学术活动月”的讲座文稿编辑成册,由内蒙人民出版社出版。本学年,有8人外出考察学习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从而拓展了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此外,学院还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学院连续6年派教师代表参加中巴经济走廊的相关国际论坛,并发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下的大博弈与一带一路》《中国新大博弈》等论文十余篇。学院于201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岩画组织,借助这个平台,学院的岩画研究走向国际舞台,与德国、日本、秘鲁、阿根廷、印度、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岩画组织及岩画考古研究所建立了友好的互动关系。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院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内涵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差距。学院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把学院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一)经费投入还需加大

学院目前仍处于初建时期,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自筹。办学十余年来,学院启动校园建设六期工程,购置大量教学设备,并不断为教职工提高待遇,每年投入的办学经费数额巨大。学院要发展要壮大,就需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这对于民办性质的高校来讲仍存在较大压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近年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学院的快速发展要求仍存在差距。专任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仍然缺乏,高层次、高水平、高职称的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及高级管理人才还偏少,部分教师的能力素质的提高与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学院需继续坚持“引进、培养、稳定并重”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师资培养培训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优化人才环境,促进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创新

学院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心工作,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重点突出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大实践课和选修课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

(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还需推进

本学年,学院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2019〕18号)要求,制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一流本专科建设实施方案》,2019年拟建设7个院级一流专业。目前,在金牌课程建设、高水平教材建设、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及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