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了中巴友谊的新标杆。教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桥梁。
“感觉周玉树院长和我们一起过年的热闹场景就在昨天!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谢谢我的老师们。”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佳乐(KASI AJMAL KHAN)不舍地说道。
12月3日,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在地坤楼4楼会议室举行留学生结业仪式,外语系主任史丽珍出席结业仪式并为留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外事办教师邓森、留学生部教师王迪和王玮参加结业仪式。外语系留学生部副主任王志刚主持仪式。
本次结业的5名留学生均来自巴基斯坦,且均为“俾路支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其中,莫思(SIDDIQUI MUHAMMAD MOHSIN)、安旭(KHAN AIMAL)、佳乐(KASI AJMAL KHAN)还分别获得了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
“非常荣幸获得学院一等奖学金,我很高兴能够得到学院的认可,现在的我已经通过了HSK(汉语水平考试),我很感谢帮助我的老师和朋友们,这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巴铁’在中国的含义,我很喜欢这里,接下来,我还想继续留在中国深造。”莫思(SIDDIQUI MUHAMMAD MOHSIN)说。
从巴基斯坦启程,留学生们跨越山海,与中国结缘,于鸿德相聚。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络,留学生们在鸿德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住在呼市、住在鸿德,这里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在这里,老师同学就像是我们的家人,特别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帮助,我觉得我们已经是‘呼市本地人’了,谢谢大家的照顾和帮助。”子豪(HAROO MUHAMMAD)说。
每逢中国春节,周玉树院长都会和在校的留学生们一起共进年夜饭。“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习生活中,我的老师和我的中国朋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温暖,现在的我早已把鸿德校园当成我第二个家。”佳乐(KASI AJMAL KHAN)说。
自2015年招收巴基斯坦留学生以来,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已经累积培养和输送出了7批80余名留学生。外语系主任史丽珍见证了一批批留学生的成长,他们意气风发来到中国,之后,有的学成后回国工作,活跃在中巴经济走廊和“ 一带一路 ”建设 中;有的发现创业契机从事中巴 商贸;还有的选择继续在中国深造……从鸿德走出去的留学生在各自领域发着光。在史丽珍看来,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这些留学生不仅是中巴教育合作、交流的名片,更是中巴友谊不断增进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 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 ’的中巴关系历久弥坚。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也是中巴‘铁杆’友谊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带一路’架起的教育‘桥梁’,让一批又一批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来到中国与鸿德结缘。如今,中巴经济走廊进入新阶段,中巴交往更加密切,希望一批批留学生接续、深化已有的友谊,作好两国友谊的纽带,成为中巴友谊使者。”外语系主任史丽珍在结业仪式上说道。
鸿德与巴基斯坦
2010年,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首次访问鸿德后,拉开了鸿德与巴基斯坦合作交流的序幕;
2011年,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的安排下,鸿德25名师生访问巴基斯坦,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5年,鸿德接收首批8名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奖学金学生;
2011-2018年,鸿德分批派出40多名师生赴巴基斯坦阿奇森学院、国立现代语言大学等学校执教汉语和留学;
为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交流和相关研究,鸿德建成了“马苏德馆”(以大使名字命名,馆内藏有大量史料和珍品),成立了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在各任大使的支持和帮助下,鸿德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交流持续深化;
2017年,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参赞拉赫•塔里克先生受邀参加我院开学典礼并做主题演讲;
2021年,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副馆长(公使)法入克·艾赫迈德(Ahmed Farooq)受邀参加我院开学典礼并讲话;并出席学院首届“巴基斯坦文化日”;
2023年,学院院长周玉树到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拜会新任驻华大使哈什米,并受到前大使马苏德•哈立德和新任大使哈什米的单独会见;
2024年,学院应邀参加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巴基斯坦国庆日”庆祝活动;
2024年,学院院长周玉树到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拜会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什米及夫人。
编辑:燕麓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