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
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分为12集。第四集的题目是“北京娃,村里娃”。这部纪录片,既是一部教学片,亦是一部励志片。
梁家河,一片贫瘠却淳朴的黄色土地,一方艰苦却磨砺的红色热土。“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正是小小的梁家河,蕴藏了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1969年1月,习近平迈出人生第一步,不到十六岁的他由于父母的政治原因,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梁家河,成为一名下乡知青。梁家河人住的很原始,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甚至有蛇出没。梁家河也很贫困,正月十五刚过,家家户户就外出讨饭。
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和西部,这些不同的概念在习近平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习近平表明了心迹。习近平斩断了归途,“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现在,习近平也找到了一个法宝——他的“团结观”。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是不行的。“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融入群众,融入乡村。
饮其流者怀其源,在这七年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的一言一行,都促使习近平同志从一名下乡知青到党中央总书记。7年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从迷惘到成熟的历练,为我们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明了方向。
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梁家河当农民,年轻的习近平,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终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正是在艰苦条件中的奋力崛起。这也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乏的大志向、大担当,“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知是当下多少青年人的座右铭,这点并没错。但是我们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应该主动扛起建设祖国的大旗,甘于奉献,埋头苦干,为百姓谋福祉,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