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呼和浩特,被誉为“青城”,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然而,每年夏秋季节,一种名为蒿属植物的野生草本植物进入花期,其产生的花粉成为引发本地居民过敏性鼻炎(俗称“蒿草过敏”)的主要致敏原,严重影响市民健康和生活质量,被称为困扰青城人民的“绿色烦恼”。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蒿草治理工作,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创卫”、“创城”工作的重要内容,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治理。为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服务地方发展,我们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2024级人文系实践小组,结合呼和浩特市当前蒿草治理的迫切需求,决定开展以“拔蒿草、净环境、护健康”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城净呼吸”清蒿行动。
为确保实践活动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取得实效,活动前我们小组进行了充分研讨,制定了详细的“四步走计划:
进行一次学习调研:通过查阅政府文件、新闻报道、医学文献等,系统了解蒿草种类、分布、致敏原理、呼和浩特市蒿草治理现状、政策及面临的困难。
开展一次科普宣传:设计制作通俗易懂的《蒿草过敏防控及清蒿行动倡议书》宣传单/海报,重点介绍蒿草危害、识别方法、拔除意义及个人防护知识,计划在社区、公园进行发放和宣讲。
组织一次集中清蒿:在社区指导下,选择蒿草生长密集的公共区域尤其是临近住宅区的地方,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实地拔蒿劳动,亲身参与治理。
完成一份观察报告: 在实践过程中,观察记录蒿草分布特点、拔除工作的难点、市民的反映,并结合调研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形成实践报告。
学习与认知 (7月23日): 我们通过线上资料收集和请教相关领域老师,了解到呼和浩特地区主要致敏蒿草种类(如黄花蒿、大籽蒿、艾蒿等),其生命力顽强,常生长于荒地、路边、河滩、绿化带边缘。市政府已连续多年组织大规模清蒿行动,但因其繁殖力强、分布广,治理任务依然艰巨。蒿草花粉浓度高、飘散远,是导致本地夏秋季过敏性鼻炎高发的“元凶”,清除蒿草是降低空气中花粉浓度、减轻群众病痛的有效手段。
劳动与汗水 (7月24日, 地点:新春社区):在新春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一片蒿草长势旺盛的草地。
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治理的难度:蒿草植株高大(部分超过1米),根系发达,成片生长。小组成员穿戴好手套、口罩,领取工具(镰刀、铁锹、垃圾袋),迅速投入“战斗”。拔除工作远比想象中辛苦:需要用力将深根拔起或铲断,避免其再生;茂密的草丛中蚊虫较多;烈日炎炎,不一会儿汗流浃背。但想到清除它们就能减少一份过敏源,大家干劲十足,互相配合,或拔、或割、或装袋,干得热火朝天。
经过2小时的奋战,我们清理了约200多平方米的区域,装满了数十个大型垃圾袋,交由环卫部门集中处理。看着清理后变得清爽的空地,虽然疲惫,但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拔蒿过程中,我们观察到:
蒿草尤其偏爱城市边缘的荒地、待开发地块、涂、部分绿化带管护不到位的区域。
人工拔除效率相对较低,对于大面积、根系深的区域,可能需要更专业的机械或结合药物(需环保)手段。持续性是关键。蒿草种子易传播,一次清理后如不持续管护,很容易“春风吹又生”。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市民意识在提升,但全民参与度仍有提高空间。清蒿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专业力量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完成既定学习、宣传、劳动任务,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直接清理蒿草面积约[ ]平方米。通过亲身实践,深刻认识到蒿草治理对保障市民健康、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性。 锻炼了劳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沟通表达和实践调研能力。收集了来自市民和一线工作人员的信息,对蒿草治理的现状和难点有了更直观、深入的认识。
难点: 治理面积广、人力成本高、易反复;部分区域(如私人地块、复杂地形)治理难度大;长效化管理机制需持续巩固建议:
科技助力:探索应用更高效的清理机械或环保型生物/物理防除技术。
源头管控:*加强城市土地管理,减少裸地、荒地,对征而未用地块进行临时绿化或覆盖。
精准治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蒿草易生和高密度分布图,进行重点靶向清除。
全民动员: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鼓励社区、单位、志愿者组织认领责任区,开展常态化“清蒿”志愿活动。将“清蒿”纳入“门前三包”或社区环境治理内容。
长效监管:将蒿草治理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园林绿化管护的常规工作,建立定期巡查清理机制。
*联防联治:加强卫健(过敏监测)、城管(市容整治)、林草(植被管理)、环卫(垃圾清运)等部门协作。
深刻感悟:
此次“青城净呼吸”清蒿行动,对我们而言,远不止是一次体力劳动。它让我们走出课堂,贴近民生痛点,深刻体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蒿草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呼和浩特市为治理蒿草所付出的努力,是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我们亲眼目睹了城市管理者为改善环境所做的细致工作,也感受到市民对更好生活环境的期盼。每一株被拔除的蒿草,都凝结着我们为守护家乡蓝天、保障市民健康呼吸贡献的一份青春力量。这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让我们明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将积极传播环保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继续关注并力所能及地参与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