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系
和光楼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绿动乡村,分类先行

发表时间:2025-09-19
浏览次数:85
字号 【  关闭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垃圾分类作为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关键举措,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意识相对淡薄,处理方式较为粗放,严重影响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响应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深入了解农村垃圾分类现状,传播环保理念,我们2024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组建了实践活动小组,奔赴南大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倡导实践活动。


出发前,小组通过集体研讨,制定了周密详尽的计划,涵盖以下“五个一”:


1. 开展一次调研:借助网络、学术数据库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全面了解我国农村垃圾分类政策、现状以及常见问题,为实地调研做好理论铺垫。

2. 组织一次访谈:与当地村委会干部、环保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掌握村庄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面临困难与解决措施。

3. 走进一户农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家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态度与日常实践。

4. 举办一场宣讲:精心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手册、海报以及短视频,在村庄活动广场举办垃圾分类知识宣讲会,现场演示分类方法。

5. 参与一次清理:在村庄公共区域、河道周边开展义务垃圾清理活动,以实际行动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025年7月15日,我们满怀期待地踏上征程。一路上,车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高楼大厦逐渐转变为乡村的广袤田野,错落有致的农舍点缀其间,田间农作物茁壮成长,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抵达南大村后,我们迅速开启实践之旅。



首先,我们来到村委会,与热情的村干部们进行了深入交谈。村支书李大爷介绍说,村里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定期组织垃圾清运。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部分老年人对新的分类标准理解困难;垃圾处理设施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分类运输车辆和处理场地;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随后,我们走进村民王大叔家。王大叔一家以务农为生,对垃圾分类的概念仅停留在简单的干湿分离。他无奈地说:“平时农活忙,也没太多时间去研究复杂的分类,就想着把垃圾扔到指定地方就行。”我们详细询问了他家日常生活垃圾的产生种类、处理方式,并向他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和具体方法,王大叔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疑问,对我们带来的新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



午后,村庄活动广场热闹起来,我们的垃圾分类宣讲会正式开始。村民们陆陆续续围拢过来,我们先播放了精心制作的垃圾分类科普短视频,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和简洁明了的讲解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接着,小组成员手持宣传手册,现场演示如何将不同垃圾准确分类投放进相应垃圾桶,并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准备了实用的小奖品,村民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一位年轻的妈妈举手说道:“以前真没太在意垃圾分类,听你们这么一说,才知道原来分类对环境有这么大好处,以后一定好好分类。”


宣讲会结束后,我们稍作休息, 便投身到义务垃圾清理活动中。 大家手持垃圾袋、 垃圾夹, 沿着村庄主干道、河道边仔细清理垃圾。过程中发现,除了常见的生活垃圾,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废弃物随意丢弃,如废弃农药瓶、农膜碎片等。路过的村民看到我们的行动,有的主动加入,有的投来赞许目光。一位大爷感慨道:“你们这些大学生真不错,村子环境确实得好好爱护。”经过一下午努力,村庄公共区域焕然一新。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也看到了村民对改善环境的渴望以及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强烈需求。农村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探索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模式。


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乡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关注农村环保事业,积极传播垃圾分类理念,用所学知识为乡村生态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