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11月15日至16日,应蒙古国达尔罕学院邀请,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教育系教师郭珮璇、郭荣远赴蒙古国,为当地200多名教育工作者及幼儿园教师开展了以剪纸、布贴画和宋锦饰品为主题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专题培训。两国教师以非遗技艺为媒介,共话文化交流与幼儿教育创新,在指尖流转的匠心中,搭建起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
剪纸培训环节,教师郭荣为蒙古国教师详细介绍了牡丹、葫芦、红鱼等传统图案背后的吉祥寓意与文化内涵,从纸张选择、剪刀持握、线条勾勒到镂空技巧,一步步拆解操作要领,手把手指导大家完成基础纹样创作。现场氛围热烈,蒙古国教师们专注聆听、认真记录,不时主动提问关于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的细节。此外郭荣还结合幼儿认知特点,重点讲解了将剪纸艺术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具体方法,帮助参训教师通过非遗技艺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讲解宋锦技艺时,郭珮璇首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介绍了其织造特色,以及其作为 “中国四大名锦” 之一的历史底蕴,考虑到幼儿教学的场景需求,她没有局限于复杂的织造工艺,而是聚焦宋锦面料的创意再利用,展示了如何将宋锦转化为幼儿易操作的手工素材。蒙古国教师们对宋锦细腻的纹理和艳丽的色彩充满兴趣。
布贴画教学环节则更贴近幼儿生活场景。郭珮璇从布料选择、色彩搭配、构图技巧三个核心要点入手,讲解了布贴画“以布代笔、以剪代绘”的艺术特点,并用草原、动物、生活场景等幼儿熟悉的主题举例,示范如何用不同质地、颜色的布料表现物体的层次感与立体感。她现场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快乐小马”布贴画作品,启发当地教师结合生活环境与文化特色进行创作。
当一幅幅充满中国韵味的剪纸作品和布贴画作品完成时,大家纷纷展示分享,脸上洋溢着成就感,在指尖的协作与交流中,非遗技艺成为传递文化温度的载体。蒙古国的教师们捧着亲手制作的剪纸、布贴画,主动向郭荣、郭珮璇两位老师请教作品的进一步优化思路,还热情分享自己的创作巧思,这份在创作中萌芽的情谊,超越了语言与国界的隔阂。非遗不再是遥远的文化符号,而是化作了可触可感的作品、真诚相待的笑容,以及两国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共同追求。当培训接近尾声,不少教师主动交换联系方式,约定后续继续交流教学经验,让这份以非遗为纽带的文化联结,在未来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持续延伸、愈发深厚。